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,大家普遍比较关注一个新问题,经济全球化是不是见底了?
过去30年,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贸易、出口和全球化推动,贸易增速和GDP增速比基本是2:1,现在这个比例可能都达不到1:1。而亚洲则更低,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前,亚洲出口的增长率是17.4%,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到2012年,贸易的增长降到3.6%,GDP增长6.4%,2014年亚洲的GDP增长为4.1,贸易只增长了1.5%。这就说明:贸易对世界经济的引擎作用消失了,这是导致全球经济不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。
是什么原因导致贸易的引擎作用消失?外界认为主要是美国的海外加工外包减少,制造业回流本土或在岸加工,导致其他国家订单减少。当然,实际的成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挖掘。但如何评估该现象已引起经济学界争论,一种观点认为,这是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以后发生的机构性变化,长距离的奔袭加工风险太大、成本太高,因而导致外资一般都选择靠近市场的地方进行投资。WTO的观点认为,这种变化既有周期性,又有结构性。而国际贸易预警(world trade alert)公布的数据认为,这是各国、特别是G20国家在金融危机后采取贸易保护导致的,中国是贸易保护最大的受害者。
我认为,全球贸易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,它对亚洲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。过去20年,全球价值链是推动亚洲奇迹般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,然而当前全球价值链确实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,增长面临结构性减缓,贸易的重要性在衰退。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,从依赖外需向由内需拉动的转变也不是十分成功,大家也都在积极开拓新的市场。中国的经济数据也支撑这一结论,2015年全年,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.9%,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7%,这是原先从未有过的,过去推动我们贸易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——零部件组装加工回流,正在消失。
过去30年中国一方面维持进口保护,一方面扩大出口的秘诀在哪里?答案是加工贸易模式。中国的进口保护一直很高,进口原材料成本高,出口成品的成本一定高,国内成品出不去,怎么办?加工贸易,进口的原材料不经过国内市场的都享受政策优惠,这样就在我们的体制下创造了一个飞地。最高的时候,加工贸易能达到中国贸易总额的50%以上。
时过境迁,加工贸易能够为外贸提供的动能在不断萎缩。在全球结构性变化的关口,中国外贸的出路依然是扩大开放。要扩大出口,首先应当刺激进口,向欧盟学习,降低进口保护,像加拿大一样所有机电产品中间品进口全部零关税,让全中国变成一个自由贸易区。其次,朝取消加工贸易内销审批行政壁垒方西努力,改变差异化政策,吸引外资到本地生产、本地销售。这与内地企业去产能并不矛盾。促进竞争,加快调整,是产能过剩必须经历的一个调整过程,迈过这一步,中国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。最后,我们要意识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性,特别是西方国家内部反全球化倾向愈演愈烈,也促使我们早做准备,进一步扩大开放。(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)